2011年11月7日下午,杨勇平副校长在百忙之中莅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进行科技工作调研,听取人文学院科技工作汇报。陪同杨勇平副校长调研的还有校重大项目办主任、科技处处长檀勤良,科技处调研员杨京京,学科建设办公室、“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张磊,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朱正茂等相关部门同志。

汇报会在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会议室举行,院长蔡利民、副院长法政系主任沈长月、副院长王学棉、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周凤翱、法政系副主任梁平等领导和多位教师代表参加了汇报会。汇报会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范立主持。
杨校长首先听取了蔡利民院长代表人文学院的作的总体工作汇报,蔡利民院长在汇报中对学院科技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概述,提出了“十二五”科技工作规划及思路,阐述了2012年重点科技工作,并对学校科技工作提出了三点中肯的建议;随后,沈长月主任对保定校区法政系的科研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该系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势头较好;之后,周凤翱教授对能源基地近期的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汇报,指出基地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梁平教授作为法政系司法改革研究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介绍了该团队近期丰硕的科研成果;马卫华教授对本科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进行了汇报,提出我校应将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朱晓红教授对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的工作做了介绍,指出该中心在国家和北京市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杨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赞扬人文学院的工作与5年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适应国家和北京市能源发展需要,准确定位,方向很好,代表了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科研实力。法学专业学生荣获“挑战杯”特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杨校长指出人文学院发展面临的优势不多,劣势更多。从横向比较来看,我校人文学科与其他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人文社科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获取还不多。杨校长还指出,在主流研究方面,我校人文学科与其他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想在夹缝中发展,必须抓好自己的定位,发挥特色,如能源法、环境法、社会企业、司法改革等。杨校长随后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要准确定位。把方向选准是最要的,要选准学院的定位和特色方向,弄清楚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要选择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的方向,选择“非主流”的方向,在选择方向时应具有长远眼光,要考虑十年后的影响力;选择方向时,可以集思广益,请校内外专家出谋划策,最后由学院确定方向;同时,人文学科还要注重发挥社会影响力。第二,要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学院要考虑如何引进大师级人才,通过大师级人才带动学科发展和建设;同时,要利用好现有平台,发挥团队合作优势。第三,要加强科研人才管理。目前学院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经验,应该进一步采取措施把广大老师的聪明才智和潜力激发出来,争取获批更 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最后,杨校长表示,人文学院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已有建树,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要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和学院自身发展规划,精密筹划、科学论证,明确学院科研发展方向,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交出完美答卷!同时表示,文科边际成本小、收益大,学校将会考虑文理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期望人文学院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形成人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文专业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汇报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人文学院与会人员对学校各位领导的到来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