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和加强人文学院研究机构的管理,促进人文学研究机构之间建设经验的交流,2011年10月25日下午2点,人文学院在教三楼A223召开了研究所(中心)考核暨建设经验交流会。
会议由人文学院考核组、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各教研室主任参加,由人文学院副院长、考核组副组长王学棉主持。王学棉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此次考核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并对学校近期下发的编制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做了通报。

各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从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表现和团队骨干成员情况、研究特色和优势以及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从汇报情况看,各研究所(中心)成绩优异。如能源法研究所自2009年以来先后获得各类课题15项,出版专著9部。社会企业研究中心承担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8项,共计147.1万元;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功能明显,受北京市政府委托进行行业协会评估工作,参与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组织的行业协会、学会、涉外基金会评估工作。

能源法研究所所长周凤翱教授服务国家能源立法,受聘担任《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起草专家组常驻法律专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立法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军事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马卫华教授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结项成果经鉴定获优秀等级。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朱晓红教授主持课题11项,其中省部级7项,经费达76.5万元。
各研究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汇报后,相互之间进行了交流,各教研室主任也发表了看法。均认为,成立科研平台对于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机构应互相吸收成功建设经验,扎实科研,进一步提升现有研究所、研究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学院各位老师应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对外学术交流需要,经过科学论证,筹划设立新的研究平台。
最后,人文学院院长、考核组组长蔡利民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从汇报情况看,各研究所(中心)起到了好的作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力的支持了学院科研的发展;研究所(中心)研究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能源法、社会企业、军事环境法均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研究所(中心)已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在服务国家和北京市方面有突出成就;研究所(中心)负责人有凝聚力,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组织能力。同时,蔡院长指出,通过这次考核交流会,希望各研究所(中心)要经常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促发展,同时表示,学院将不遗余力的支持现有研究机构的发展和设立新的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