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一:
相好备矣 形神变矣
──四川凌云山栖鸾峰乐山大佛游记
机关一 祈学飞
九寨沟的山水等自然风光、彝族风情,青城山作为道教名山的曲径通幽、山高林密,我们大家恐怕也都去过了,也切身感受到了,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这里,只想说一说“乐山大佛”,可能您也去过,但可能还感受的不够。好多人去了,光看着佛像挺伟大,但又有些说不清为什么。
因为小长假里,峨眉览胜,泛舟岷江,几日闲暇,无事可做,就仔细端详它,研究他,揣摩它,然后有所得,希望能与朋友们分享。
乐山大佛背负九顶,脚踏三江,是世界第一大佛,比阿富汗的巴米秧大佛还高出18米,比国内著名的云冈石窟的最高立佛、龙门的卢舍那佛像就更高了。有人说,你这个九“顶”是不是写错了呀?该是“一言九鼎”的“鼎”吧!不是的。大佛身后的凌云九峰,每一个山峰肯定有一个山顶的,加起来正是顶。
正像大家所知道的,2001年3月,完全信仰伊斯兰教的塔利班组织发誓要摧毁阿富汗境内所有的佛教雕塑,包括有着1500多年历史、享誉世界的、梵衍那石窟群中的东大佛和西大佛,它们矗立在悬崖峭壁上,它们分别高达53米和36.5米,两座大佛的四分之一已经被毁。其中,东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像。
公元5世纪,当时梵衍那佛教兴盛,两座大佛就雕凿于那个时期,建成时金光闪耀、宝饰璀璨,它们巨大雄伟的竖立在梵衍那七百多个佛龛、洞窟中。两尊大佛相距四百米,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並立大佛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乐山大佛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佛坐像)。玄奘大师就曾见到过这两座辉煌的大佛。
可能是在九世紀时回教徒进入该地区以后,改变了当地人的信仰,最终使长达五、六百年的佛教盛況消失,但并不大肆破坏佛教寺院、佛像等。可惜的是,塔利班组织使大佛像脸部、手脚都遭损毀,身体也伤痕累累,使人叹息感伤。
目前,这两尊大佛像纵使饱受摧残,但仍可欣赏其雄伟、崇高、优美的艺术气息。头部有方正厚实的感觉,两耳硕大丰厚,双肩寬广平稳,身穿通肩袈裟,衣纹流畅規律,挺拔端庄地竖立在崖面上,静静地迎接着每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乐山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唐时称嘉州,曾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长期落后于眉州。直到明清时期,嘉州才赶上并超过眉州。嘉州的兴起,完全依附于岷江水道、也就是水上的运输业的繁荣。由于嘉州的兴起,盛唐时才会在这里开凿大佛。
其实,所谓大佛就是位于凌云山栖鸾峰紧临江面(岷江东岸)的大弥勒石像,高71米。弥勒,即梵文Mattreya ,译曰慈氏,又名阿逸多,译为无能胜。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弥勒下生经》曰:“光佛入灭,生与兜率天内院,为贤劫千佛之第五尊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出世于第四灭劫,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佛经预言,将来释迦牟尼的教法灭尽后,弥勒将从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得成佛道,转妙法轮,救度众生。
乐山大佛,相好备矣,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谓“相好”,是佛教徒们认为,佛的体态有许多不同凡人的特征,其著者曰相,微者曰好,并概括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石像肩宽28米;脚背宽平达8.05米,可容纳5辆解放牌大卡车,同时围坐百人以上;双眼传神,眼长3.3米。
乐山大佛的雄伟气势,不仅仅在于其形体的高大,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非凡形象。按照佛教教义,佛的含义为“觉”,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三层意思。因此,其形象必须超凡出众。乐山大佛就是根据佛典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规定、以及《造像度量经》等的要求来建造的。
乐山大佛的头顶,长有一个大的肉髻,这是一般人不配生长的。“人无能见顶”,是佛生长肉髻的经规仪规所确定的,它体现着佛的伟大,象征着佛佗的法力无边。通过变种可视形象,使佛教教义形象化具体化,目的在于建立令人肃然起敬的崇拜偶像。
乐山大佛的面容,给人以慈祥中有威严、凝思中含智慧的感觉。“耳厚广长垂轮”,“眉高而长,形如初月”,“面无憔悴容”,故带慈祥之气。双眼微微睁开,凝视着前下方,紧闭着的双唇,色泽红润,“刚强之人则调伏,恐怖者见即安稳”,故又有威慑之气。“鼻高圆直而孔不现”,山根与额相通,眉间白毫紧缩如“吉祥字”状,故又显得智慧广大。
乐山大佛的肢体,使人觉得有伟岸大丈夫之慨。他的双臀,沿上躯与大腿直伸双膝,是“正立手摩膝相”的并形,这显示其能力有过人之处。赤裸的双足,有着广平的脚跟,高满的脚面,踏在莲花座上,象征着他超脱俗界,一尘不染于世。他的手指足趾,厚圆而绵软,指甲薄润,光洁明净,使人一见即生亲切之情。
乐山大佛的造型,除了按照佛典规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外,还因处于隋唐中国佛教创宗时期而具有许多“中国化”的特色。在大佛石像的形体上,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子已经相当淡化。这在艺术风格上,就是它有着比较明显的汉族化、世俗化和南方化的倾向。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里,汉族的雕凿艺术的传统成了佛教造像的主导因素,着力表现佛的神态,成为造像的重点。就东山大佛而言,它注视着前下方的眼神所显示出的凝神沉思的情态,似乎在为人们思考如何排除三江急浪造成水患的问题。他温文尔雅的神情与和蔼可亲的面容,给人以神秘和威严但又亲切的感受,使人为祈求幸福而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它的脚下。
令人瞩目的世俗化倾向,也是乐山大佛在造型上的一大特色。佛像椭圆美丽的头形和眉清目秀的脸庞,使男性的庄严和女性的慈爱融为一体,显示出它慈悲为怀与普渡众生的意念。佛像坚强壮实的双肩和饱满高挺的胸膛,丰硕颀长的双手,体现着它所蕴含的无穷的力量。佛像袒露前胸的衣装,让人联想到唐代妇女所着的服饰;其手足与身躯的形态,反映着唐代崇尚肥美的时俗情趣。总的来看,整修形体充满恬静,有着浓郁的人间气息。
从乐山大佛的头部造型来看,它有着以中国南方人为蓝本而建造的明显痕迹。佛像眼裂的走向,不像北方人那样呈上斜状,而是处在水平位置之上。佛像的眼裂开度较大,且没有北方人那种发育显著的蒙古褶。佛像的鼻根较低,鼻形稍宽,不像北方人那样高窄。佛像有一颗长胜于宽的椭球状的头形,而与北方人短而且宽的浑圆头形有所不同。所有这些特征表明,乐山大佛的头部具有南方人的特点,是采用写实手法来开凿的。这给人以亲切之感,只会当作自己的神祗来膜拜,不会当作外来之神看待。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乐山大佛的禅坐姿势。为了达到“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境地,修禅人必取一定的坐势,以便神随形至。在印度佛像中,一般皆取“结跏趺坐”,也就是大家常见的修禅者把双脚交迭腿上而坐的姿势,这需要专门的练习才行。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普遍使用胡床作坐具,佛教徒们参禅打坐的姿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反映在佛像的塑造上,根据敦煌石窟中思惟菩萨、交脚弥勒和西巍佛陀的塑像,可以看出发生了从垂一足到垂双足的坐式变化。
与这些坐式稍有不同,乐山大佛的坐姿,其坐的位置要略高一些,它的双膝不是斜向前方高于臀部,而是平直向前并大体与臀部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显然是同唐玄宗时已经较为普遍使用的正四足椅子为坐具是分不开的。
乐山大佛的建造,前后断断续续,历经90年,是官民资助并得到朝野支持的结果,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杰出的智慧。从造型风格来看,它既注意了佛教经典的要求,也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在禅坐姿势上大胆创新。
乐山大佛,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特别珍惜和爱护;作为一种丰硕的文化现象,“相好备矣,形神变矣”,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感悟。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和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实事求是、改进作风,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征文二:
用数字说话 看四川旅游
机关一 祈学飞
2012年的中秋国庆八天长假结束了。看到有关报道,可以简单的得出国内旅游的晴雨表。来自《四川新闻网成都》消息──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省共接待游客3665.19万人次,同口径增长21.9%,实现旅游收入178.32亿元,同口径增长33%”。
《京华时报》10月报道──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昨天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游客人均花费495元。”
还说“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汇总,在今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比2011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0.9%(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比2011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4.4%(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6.3%)。
不管上述相关数字是否含有水分,但无疑没有相关数字比这更权威的了。
于是,我初略算了一下,每个在四川旅游的人,平均消费487元,比全国人均花费495元,少花了8元。这是小账。
还有一笔大账,不得不算。就是四川旅游3665.19万人次,占全国游客4.25亿人次的比率是8.6%,占了不到1成。相当可观。但从比全国人均少花8元看,在四川的消费是偏低的,自然四川的收入比全国水平也是偏低的。其实不然。
请再看一下上述新闻:“全省共接待游客3665.19万人次,同口径增长21.9%,实现旅游收入178.32亿元,同口径增长33%”。可以看出,四川的收入比人数增长的多的多。
而全国的同口径数字分别是23.3%和26.3%。四川旅游人数同口径增长21.9%,低于全国的23.3%;但四川收入同口径增长33%,高于全国的26.3%。人数低了1.4个百分点,而收入却高了6.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相比全国,四川人数增长的少,而收入增长的多。说明一个道理,即便刨除物价上涨因素,四川也长钱了,并且比全国增长的快得多。
去年去四川旅游的人底数太大了,今年同比增长21.9%已经是很了不起了,由此可见美丽四川的魅力和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据《四川新闻网成都》2012年10月8日报道:“四川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由于其独特的旅游品位和良好的景区管理水平,一直成为国内外游客中长线旅游首选目的地。”
2013年长假旅游,您是否会选择四川呢?
征文三:
浅说《白鹿原》及莫言
机关一 祈学飞
2012年,《白鹿原》被拍成电影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网络上闹腾的有些厉害。我也终于忍不住,多罗嗦几句凑个热闹。
十九年前,有两部作品很是轰动,一部是《废都》,另一部就是《白鹿原》。《废都》的作者是贾平凹同志,《白鹿原》的作者就是陈忠实先生。他们两位都是陕西人。于是,那一年中国文学界创造了一个新名词:“陕军”东征。
忠实先生唯一的长篇、成名作品《白鹿原》,1993年6月出版,甫一面世,即备受赞誉,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试图系统地告诉世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曾经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其实,这理应成为我们人类和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追问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应该说,该作品标志着忠实先生人本主义思想的成熟,是古罗马喜剧作家特伦斯(约公元前195年一一公元前159年)人性色彩十分浓厚的剧中人物“我是一个人”的呐喊的再思索和高度升华。
巴尔扎克有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从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老人家那悲天悯人、会意于心而又无奈于衷的赤子情怀。可惜的是,他立意太过高远,着眼着笔及表现手法又偏于晦涩,因而有些人看过他的这部大部头作品,却无法真正领略其内旨。
莫言的作品,他老人家总是在借一些不大不小的故事,通过非常直白的语言,以事说理,析事明理,从而启发着人们摒弃鄙俗的思想和思维,进而不断地校正自己的看法并推陈出新,这是他的作品最让人振聋发聩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里,有着非常深刻的人性的光辉。我们也许还不可以说,这是他获奖的主要原因,但我们绝不能否认,这是他获奖的重要原因。
因为西方非常讲人性。文艺复兴,就是他们讲人性的发端。讲人性,也是他们从血和泪的教训中得来的最成功的思想,可以说是全部西方先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如果把人性抛开的远远的,来讲什么人义,这是非常乏力的,也是非常可怕的,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原因,经历过文革的人,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只有先把人性发挥到极致,再讲义才更具有伟大的意境。
其实陈忠实和莫言两位先生的心思,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相通的,他们的作品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但由于境界不同,那自然境遇也是不同的了。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先生先期获奖,幸莫大焉。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莫言获奖,真正认识到我们文学的功力,再认真地去读一读《白鹿原》,应该是我们较为正确的一个选择。
多年前,曾见过忠实先生一面。先生来某大学讲座,讲《白鹿原》的创作过程,千人礼堂挤满了人,抱膝坐地的学生一直铺到讲台前。先生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没有文人的酸腐气,讲满了两个钟头,下台点上雪茄,和拥上来的学生们聊了几句,便扬长而去。《白鹿原》厚实、透亮、干净、从容,算是对文如其人的很好的注解。《白鹿原》面世十九年来,忠实先生再无新的力作,而今忠实老矣,再写出另一部《白鹿原》,除非奇迹。
其实,人将感情表达出来,就成了语言;将道理陈述出来就成为文章。这就是由隐到显、由内到外的过程。
但是人的才能有平庸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和精深之异,习惯有雅正和俗靡之差。这些都决定人的性情、影响人的习惯,因而也导致文坛作品的包罗万象,及艺苑创作的变化多端。可见,每个作家都遵照自己的本性来写作,作品的风貌就像作者的容貌一样各不相同。
才能是与生具来的,而习作则要更重视初学阶段。孩童学习作文,应当先端正体制,根基扎实了,枝叶才会繁茂,以后转变思路风格才会灵活自如,做到融会贯通。学童要先模拟典范之作来培养写作习惯,之后再根据个人的性格来培养才华。
当然,作家的气质也可以通过长期的陶染而形成,这就需要长时间地刻苦学习各种知识。但作家的内在才能,最初由先天的气质决定;气质可以充实情志,而情志又能够掌控作品的语言。作家的性格与其作品的风格总是一致的,作家的情志就是作品的骨髓。因此作家文章的辞采,都由本人的性情决定。
总之,创作是一字一句的心血,是一针一线的编织。正如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完美的人,风骨和文采兼备的作品才是完美的作品。因此,作家特别重视《尚书》所讲“五福”中的第四福“攸好德”,在注意修养个人德行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文风、锤炼文骨。
随着时代的发展,“攸好德”应该成为人生的第一福。其实,人生的真谛,也就是在这个福里。
作者推荐的书目:一、祖籍山东高唐的浙江海盐人余华的作品《活着》。
二、 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活法》。